首页

艾彩免费足控视频

时间:2025-05-22 23:14:13 作者:京津冀鲁1118家医疗机构检验实现结果互认 浏览量:24035

  中新网杭州3月26日电 题:浙江文旅观察:采茶“机器换人”,有必要吗?

  作者 童笑雨

  4条机械臂所过之处,只留下茶叶梗,机器的块头虽大,却能完成毫米级作业任务。日前,浙江杭州迎来西湖龙井大面积开采高峰期,在西湖区西湖龙井原产地一级保护区茶园,由浙江理工大学农业机器人与装备创新团队历经5年研发的智能采茶机器人亮相。

采茶机器人亮相。童笑雨摄

 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、研发团队负责人武传宇教授表示,该设备还采用了光伏发电技术,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绿色环保采茶。如今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,有望5年后投入市场。

  采制西湖龙井被誉为是“两个巴掌的手艺”。高标准的西湖龙井,要求只采摘真叶部分,提手采摘,每一片茶叶长度都相差无几,大约2.5厘米。正是这样严格的采摘,才能保证西湖龙井的色绿、形美、味醇、香郁。

  研发5年,这一采茶机器人能替代人工吗?

  武传宇表示,从2019年开始,该团队就针对人工智能深度学习、深度相机定位、机器人机械臂等进行不断的研发与测试,突破了一个个难点,但当下若想完全替代人工,有点难。

  据悉,采茶机器人里有一套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模型,通过对大量茶树芽叶图像数据的学习,可以自动识别茶树芽叶,目前识别成功率在90%以上。

  他表示,目前团队的算力、AI识别技术已臻成熟,尤其是嫩芽点位的寻找,处于国际领先地位,所以实现这一目标,并不难,未来采摘的精准率,或会接近人工。

  记者看到,随着机械臂的一剪一吸,芽叶就从枝头分离。在负压吸管的吸力下,芽叶被快速吸进暂存盒中。但对于武传宇而言,这一采茶过程,还是太慢了。

  目前一台机器能抵1.5个人工,要想大规模投入生产,就得提高机械臂的效率。令其“以一抵五”,是团队的攻坚方向。另外,机器人只是在平地采茶,未来它的应用场地,还需要拓宽至更复杂的山地、山坡区域。武传宇估算,这两个目标的实现,或需要5至10年。

  无论精度还是效率,都与人工有差距,且在呼吁传统技艺传承的当下,采茶为何要“机器换人”?

  该团队党支部书记陈建能表示,还是在于市场需求。当前,茶叶采摘基本靠人工完成,尤其是名优茶、明前茶的采摘期短且密集,但采茶工群体年龄增大,人工缺、人工贵的问题越来越突出。2023年,第五代智能采茶机器人的采摘质量已经符合中端龙井茶的标准,相信随着研发的不断推进,能在未来帮助茶农解决缺工荒、提升产量。

  记者也观察到,采茶机器人如今在公众视野中频繁出现,比如云南就有高原山地采茶机器人,可在无网络茶区进行一芽二叶精准识别及标准化采摘。

  采茶“机器换人”,在武传宇看来,和传统工艺传承并不矛盾。在浙江茶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,需要传统匠人的坚守,也需要科技赋能。

  他表示,在浙江省山区26县,拥有大面积的茶园,发展茶产业关系着当地农民的增收问题,也能有效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。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,实际上茶叶也是一样的。帮助农民持续增收,做大做强茶产业,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。”(完)

【编辑:张子怡】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(乡村行看振兴)湖南桃江“蜜蜂姐姐”:靠诚信发家 带村民致富

据了解,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乒乓球系列邀请赛已成功举办四届,吸引了来自美国、法国、西班牙、葡萄牙、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国外运动员参赛。

第二十四届南安石博会开幕 海内外石材客商探新路

以文旅助推乡村振兴的例子在山西比比皆是。大同市阳高县有20万亩杏林,每年春天白色杏花绽放漫山遍野。境内有守口堡、镇边堡等长城文化遗迹,50公里的明长城蜿蜒曲折,雄伟壮观。依托守口堡古长城和漫山杏林为背景,阳高县深挖“杏花、长城、古堡”等特色元素,一年一度的杏花节经多年打造已形成品牌影响力,当地村民也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

厄尔尼诺现象致菲律宾农业损失超12亿比索

水城农民画根植于贵州水城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,汲取蜡染、剪纸、民族服饰等艺术营养,不断发展壮大。水城为数众多的民间技艺传承人、非遗传承人、民间文艺爱好者,在生产劳作之余拿起画笔,描绘民风民俗、山水村庄、劳动场面、生活场景,形成了水城农民画夸张变形、色彩艳丽、生动活泼的特点。经过几代农民画家的努力,如今水城农民画已形成比较稳定的创作群体,猴儿关画家群、徐氏画家群等皆具有各自较为鲜明的艺术风格。(记者 蒲文思 刘美伶)

俄军方称击落35架乌克兰无人机

梁实秋在《雅舍谈吃•蟹》中提到,“蟹是美味,人人喜爱,无间南北,不分雅俗。”论吃蟹,山西藉藉无名,但在中国产蟹版图上,山西却有一席之地。除陈醋、煤炭、面食,山西也产“大闸蟹”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女王论坛